作為下一個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近日正式對外發布。比較“十五”計劃綱要和“十一五”規劃綱要,其對信息產業的要求正在從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過渡為信息資源整合與信息服務。
無論是建設新農村這個五年規劃發展的頭等大事,還是要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合理,這都在兩個文本的變化之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而對于剛剛開始向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的電信
運營商來講,如何適應自己的新角色不僅關乎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小,也關乎其未來的發展。
新農村:從基礎設施到信息資源 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健全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經濟信息應用系統建設。針對農村邊遠地區教育師資薄弱,規劃綱要還提出,要為中西部地區3.75萬所農村初中建設計算機教室、為38.4萬所農村小學配備衛星教學接收設備。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劉高峰表示:“我國普遍服務的內涵在不斷地延伸,“十五”期間普遍服務的主要目標是村通工程的完成,“十一五”則需要結合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向數據和多媒體業務發展。“十一五”規劃把遠程教育列了進去,這對信息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機會,如果實現跨部委的聯合,效果會更好,電信的平臺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則表示,村通工程不僅要進一步擴大普及率,而且要和信息化統籌考慮,擴大農村通信應用是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面貌的基本內容。
就信息產業和建設新農村的關系,信息產業部王旭東部長近日指出,信息產業與“三農”密切相關,下一步,總的切入點是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今年,信息產業部要研究出臺信息產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意見,除了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還要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方面和農村中的應用,力爭在信息產業惠農方面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效。
劉高峰表示,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整個農村電信市場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農話市場逐步成為運營商的新市場,尤其在城鄉結合地區和一些鄉鎮比較密集的農村地區,農村電信市場正在成為運營商新的增長點。
信息化:從廣泛應用到深度開發 作為解決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不盡合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在“十五”計劃綱要和提出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都被重點提及。而在“十五”“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強化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推動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十一五”規劃提出,要深度開發信息資源,“加快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促進基礎信息共享,優化信息資源結構,加強生產、流通、科技、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的信息采集,加強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及時處理、傳播共享和有效利用”。而隨著信息資源深度開發的進行,強化信息安全保障也被列入了“十一五”規劃。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雷震洲認為,多數國家服務行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超過50%,離不開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撐。在我國提出要將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應增大信息對其他行業的滲透、支撐、帶動效應。通過信息化來開創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貿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醫療保健方式以及消費與生活方式。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朱金周則提醒,隨著技術創新和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和滲透性不斷增強,信息服務業的范圍將不斷演化和擴展。因此,電信業要想發揮作用,其產業布局要合理化、產業組織要科學化、產業技術要創新化。事實上,“十一五”已經將調整電信業務結構納入規劃。
數字內容:從結合到豐富 在“十五”計劃中,我國首次提出,要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當時,人們的理解仍主要局限于信息產業在傳媒中的應用這一單向進程。而在“十一五”規劃中,這一表述具體到了“鼓勵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豐富中文數字內容資源。”而這又和綱要中提出的“發展
增值業務、開發新興業務,發展互聯網產業”相互呼應。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續俊旗表示,由于多數文化產品屬于內容產品,被認為最適合于網上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網絡文化產業特別是數字內容產業是極富發展潛力的新興領域。信息技術與信息文化產業的不斷融合、統一,使得我們可以通過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以產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產業化道路,實現文化和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未來最能贏利的環節是內容,運營商特別是固網運營商將不滿足于只充當通信通道的角色,而是要向內容行業進軍。”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行業發展研究部副主任胡珊的話事實上代表了很多業內專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