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布線管理系統的目標
在算機的參與下,使結構化布線系統可實施、可管理、可跟蹤,可控制。以降低管理成本,縮短故障定位,排錯時間。
2. 智能布線管理系統的結構
智能管理系統分為管理中心、現場區域和通信網絡三部分。當然,根據需要,還可以通過網絡,遠程登錄管理中心,實施管理工作。
管理中心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大部分。硬件部分為管理計算機;管理軟件運行在管理計算機上,軟件部分為操作系統和布線管理軟件,軟件架構可以采用C/S或B/S模式。
現場區域分為監控軟件、采集設備和接口設備三大部分。監控軟件運行在現場信息采集設備中,采集設備一般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統或更加低級的方式;接口設備完成管理系統和結構化布線系統的耦合。
管理軟件和監控軟件以硬件為支撐,通過通信網絡交換信息。
根據布線管理系統和結構化布線系統耦合程度的強弱,可以將其分為獨立管理系統和交叉管理系統兩種模式,如下圖所示:
獨立管理系統
交叉管理系統
3.智能布線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智能布線管理系統的功能,主要由結構化布線管理軟件體現,它應該能夠實現下列基本模塊。
1)配置管理模塊
對于描述系統基本配置的系統圖,點表,點位圖,跳線表,標簽進行管理。
作為加強功能,配置管理模塊還可以對上層防火墻、路由、交換機等網絡設備進行管理。配置管理模塊需要管理所有結構化布線系統的原始數據,為其它模塊提供準確的信息。
2)快速排障模塊
快速排障模塊針對突發事故進行管理,目的就是在出現事故時盡可能快地恢復服務的正常運作,避免其造成業務中斷,以確保最佳的服務可用性級別。快速排障模塊強調“盡快恢復服務”,為此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包括一些臨時性的措施;另外,事故不僅指引起服務中斷的事件,還包括引起服務質量下降的事件。布線管理系統要有能力追蹤每個工作區點位的邏輯信息。
3)問題管理模塊
快速排障模塊和問題管理的目標是相同的,但問題管理強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讓事故不再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也有很好的應對措施。通過對快速排障的結果進行跟蹤,確保臨時性的措施得到徹底的解決。
4)變更管理模塊
變更是指對結構化布線系統進行增加、修改或移除。管理系統要實時地對結構化布線系統的變更進行監視和記錄。
所有的變更都要符合工作流程,對于不符合工作流程的操作,要提出警示。
作為加強功能,布線管理系統還可以加入對上層硬件、網絡設備進行變更管理。
5)發布管理
作為布線系統的最終使用者,用戶有權知道工作區的可用性。發布是指一組經過測試后,可以使用的配置項,如工作區信息模塊的分工。
6) 費用管理模塊
為了保證結構化布線系統能夠外包,必須引入這個模塊。針對于結構化布線系統的日常維護管理和突發事件管理,系統必須能夠給出相應的費用。
7)可用性管理模塊
可用性管理是一個前瞻性的管理功能。主要是針對永久鏈路的測試報告、永久鏈路現狀的管理,確保系統的可用性。
8 )能力管理模塊
能力管理是指在成本和業務需求的雙重約束下,通過配置合理的拓撲結構,使布線資源發揮最大效能的服務。
9) 用戶接口模塊
保證用戶可以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提供故障投訴,啟動相應模塊。
10 )安全模塊
對非法變更,前端設備缺失進行管理。
11)服務報告
針對用戶要求,提供反應上述各個模塊運行結果的報表。
4.智能布線管理與IT服務管理的結合
ISO/IEC20000是一個關于IT服務管理體系的要求的國際標準,它幫助識別和管理IT服務的關鍵過程,保證提供有效的IT服務滿足客戶和業務的需求。
結構化布線系統是IT服務管理的最底層對象,要為IT服務管理提供最基礎的信息。
智能布線管理系統必將會和IT服務管理系統融合,為客戶提供全套的IT系統規劃、采購、實施、運維、咨詢、培訓的整體服務。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智能布線管理系統還應該增加如下模塊,系統規劃設計模塊、采購管理模塊、工程管理模塊、知識庫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