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信服務供應商眼中,這個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隨著競爭的不斷擴大以及網絡力量的提升,昔日那些令供應商蓬勃發展的服務與電信業務模式在今天卻需要他們三思而后行。幸運的是,他們的網絡基礎架構即便在今日極為苛求、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依然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分水嶺,并可應用于除目前盛行的數據管道(Bitpipe)模式以外的許多增值業務模式。有了適當的技術手段,不斷變化的電信環境實際上為那些準備采用一流技術增進其最佳產品特性的服務供應商帶來了新的商機。
轉型中的電信服務業
網絡使用及消費者行為的快速轉變讓服務供應商左右為難。技術、應用以及用戶期待等根本性變化迫使服務供應商進行自我審視,以探尋不同的業務模式,并樹立全新的價值主張。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替代產品層出不窮,傳統有線運營商已開始品嘗到語音服務收入下滑的苦澀。憑借DSL、FTTH和電纜調制解調器技術,寬帶服務收入在過去5-7年來取得極大的增長,住宅寬帶市場的用戶增長率已呈現飽和。與此同時,移動電話用戶的增長明顯放緩,預示著長達10年的無線語音增長時代即將結束。然而,由3G 、WiMAX以及其他LTE衍生技術推動的寬帶無線數據市場正蓄勢待發,這多少彌補了移動運營商在語音收入下降方面的損失。
在目前的業務模式中,無論是無線服務供應商亦或有線服務供應商都已經發展成新一代基于網絡的內容供應商,其中的代表型公司有MySpace、Google和Facebook。在這一類的公司新貴中,電信服務供應商依然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矛盾的是,他們在其中的收益卻不足為道。在當前的業務模式中,服務供應商只是簡單地出售原始帶寬,卻從沒考慮從上層IP網絡應用中構建下層IP網絡,從而造成一條帶有快速通道的“啞吧”網絡,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商品化。
網絡智能的歷史意義
顯然,電信服務供應商需要提供令他們不至于出局的新服務,更不用說保持其歷史增長率了。這表明,服務供應商面臨商品化和過時的重大先例確實存在。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隨著用戶增長停滯的出現,世界各地的電話公司面臨著類似的服務和收入壓力。在那段時間,公共開關電話網絡(PSTN)缺乏智能,無法執行任何先進的服務。隨后,救世主出現了。先進的智能網絡(AIN)技術成功利用了第七代信號系統( SS7)和其他能夠融入世界通信網絡的智能元素,從而創造了一系列如呼叫等待、來電顯示、自動回撥、 三方通話等創新型應用,以及免費電話號碼、信用卡呼叫和其他一些先進的服務。這些服務創造出了一個數十億美元增長的市場并盤活了電信公司的收入。
業務模式的選擇
如今,服務供應商處于類似的狀況,作為AIN的成功典范,通過利用現有的資產和戰略性創新,服務供應商可避免商品化并將其當前的業務模式轉變成一個卓而不同的業務模式。在服務供應商眾多戰略特性中,最重要的顯然是能夠從本質上將其與其它業務區分開來的下層網絡基礎架構。通過利用智能化、高性能的網絡基礎架構,電信服務供應商可形成三個可行的基本業務模式(見圖1 ) ,每一個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在當今不斷變化的市場前景中均會獲得成功。
公共服務供應商主要比拼其連接服務的成本和質量,他們向用戶提供分層服務,價格通常視帶寬而定。主要代表有批發運營商或在大型服務供應商中的批發運營。這是一個典型的商品化服務,其效益主要取決于網絡運營的成本效益。
創造者是內容的開發人員、擁有者以及主持人。內容可以是視頻、音樂、游戲或基于Web 2.0的軟件即服務( SaaS )式應用。SalesForce.com、Google Maps、Yahoo! Mail等都應被歸屬于應用服務供應商。
分銷商面對消費者,提供用戶服務、計費并履行所有的責任。分銷商的作用在于將內容、應用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這些內容、應用或服務可能由分銷商通過第三方或借助一些合作安排進行提供。有線電視多系統運營商(MSO)提供我們最熟悉的基于分銷商的業務;另一個是天狼星衛星廣播,提供各種獨家和合作內容。應該指出的是,有線電視公司和衛星公司在分銷商業務模式中極為活躍。
最傳統的電信服務供應商認識到創造者的業務模式與他們獨特的優勢和資產不太相稱,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他們像今日這樣繼續被排除在內容交付價值鏈之外。電信供應商擁有強勁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令用戶滿意的基礎架構(現有基礎架構),因而不難想象以下可行場景:在其中,服務供應商的合作伙伴暨內容供應商將新興的Web 2.0應用與其獨特的網絡性能保證捆綁出售,為某些應用提供獨特的用戶經驗—為消費者、內容供應商和傳統的服務供應商創造價值。
然而,為了能夠在其網絡上捆綁內容及Web 2.0應用并對交易進行跟蹤,下層IP網絡必須轉換成一個智能的IP網絡。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技術包括:(1 )政策和控制;(2)認證管理及聯合;(3)在下層IP-NGN的路由和交換平臺上開放API。
業務模式演變的關鍵技術
如圖2所示,網絡服務供應商在今天的Web 2.0市場中扮演著一個十分復雜卻充滿活力的角色。無論服務供應商所采納的新戰略是否能夠融入公共服務供應商模式,創造者模式、分銷商模式或者上述任何模式的組合,都會有三個對服務供應商價值主張的轉變至關重要的關鍵基礎架構能力,它們包括:政策及控制機制,認證管理與聯合以及在網絡中開放API。
政策及控制機制
服務供應商正在將電路交換自然移植至IP基礎架構,在此過程中,他們將需要新的,虛擬手段來制定并執行政策及控制。而在電路交換的世界,服務供應商依賴物理設施-端口、線纜等-來定義并執行控制邊界,而大部分基于IP的更新型基礎架構卻缺乏這些協議。不過,對未來的服務供應商而言,成功的關鍵將取決于他們建立和管理這些如服務質量、帶寬、使用和訪問等變量的能力。對這些變數進行控制十分關鍵,它將貫穿在用戶決定訂閱一項服務、從用戶每次對話交易到結算周期結束的始終,并必須描述且說明所有這些使用方式。從本質上講,政策與控制系統將使服務供應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下層網絡資源。
認證管理及聯合
作為一名分銷商或創造者,服務供應商希望為用戶提供所有類型的內容。此內容可能為服務供應商網內所有或由一名合作伙伴網外所有。每個內容服務或應用程序將要求獲得用戶身份信息,以便獲得最適合用戶的調整配置及其他參數。認證管理和聯合允許以分銷商為導向的服務供應商通過管理用戶數據服務,像他們的內容及應用供應商的代理公司那樣進行積極運營。通過實施集中的認證管理和聯合系統,服務供應商可以對其所有的上游合作伙伴使用一個單一的授權和驗證程序。認證管理和聯合技術為用戶、內容服務和應用軟件供應商創建一個可靠的環境。一名服務供應商可能需要增強對一名可能喜歡在商務旅行中使用PDA并在其目的地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單個用戶的參數選擇。另外,一臺家庭電腦可能會是數口之家的選擇。服務供應商可以申請認證管理和聯合技術來分別管理這些與裝著及個人用戶相關的參數。
開放式 API
無論在其業務模式中納入采用分銷商模式還是創造者模式的服務供應商都需要一個能夠與內容及應用開發商協作的基礎架構。為了創造一種既安全又有利于協作的環境,服務供應商需要根據其網絡研究并發布一款開放型應用編程界面(API)。API是一種源碼界面,服務供應商可使其戰略合作伙伴在一個預先確定的范圍行使網絡功能。由于API在執行中可簡化網絡功能,服務供應商因而得以保護他們網絡及其合作伙伴應用的完整性。在這方面, API為這些合作伙伴的程序提供了可擴展性;服務供應商只需要建立一套單一的API,并允許其合作伙伴視自身需要執行,而不再需要花費高額成本為每個合作伙伴建立資源密集型的一體化系統。同理,對服務供應商網絡開放API提供了巨大的靈活性,它甚至允許研發型伙伴嘗試新的內容、服務與應用;并根據試驗的成果進行必要的修改;或者推出經過充分研發的產品或停止生產一些無法實現研發目標的產品。
開放式API能夠讓服務供應商賦予其戰略合作伙伴充分發揮其網絡潛力的同時而又無需失去過多的控制。他們的簡化特性使得開放式API能夠符合服務供應商的總體戰略,同時它又保護了服務供應商在執行上的完整性以及他們合作伙伴的完整性。API在規模上允許多個合作伙伴使用一套單一的開發界面,而不需要既昂貴又費力的系統集成。最后,經過適當地構思與開發,API可以體現其服務供應商的戰略,也適用于伙伴關系與合作,這正是它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小結
在電信服務領域,不論服務供應商選擇采用何種業務模式,都必須注意以下一些基本的網絡特性:帶寬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服務細分以及網絡識別。以下技術將幫助服務供應商實現這些特性并推動創新,它們包括:先進的政策及控制技術、認證管理與聯合以及開放式API。
由于目前有大量技術可用,服務供應商正面臨從新興的Web 2.0應用和服務中獲益的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良機,而不再會被排除在內容交付價值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