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H、SDH、SONET概念解析
在數字通信發展的初期,為了適應點到點通信的需要,大量的數字傳輸系統都是準同步數字體系(PDH),準同步是指各級的比特率相對于其標準值有一個規定的容量偏差,而且定時用的時鐘信號并不是由一個標準時鐘發出來的,
通常采用正碼速調整法實現準同步復用。
隨著數字交換的引入,由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帶動的長距離大容量數字電路的建設,以及網絡控制和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的發展需要,暴露了現有的準同步數字序列存在的一些固有弱點。主要是:北美、日本、歐洲三種數字體制互不兼容;沒有世界性的標準光接口規范,在光路上無法互通和調配;難以上、下話路;網絡維護管理復雜,缺乏靈活性,無法適應不斷演變的電信網的要求。
隨著光纖通信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1986年美國提出了一種以光纖通信為基礎的同步光纖網(SONET)概念,作為現代化通信網的基本結構。1988年ITU-T對SONET概念進行了修改,重新命名為同步數字序列,簡稱SDH,使之成為不僅適用于光纖通信,也適合于微波和衛星傳輸的體制。現在SDH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新一代的理想傳輸網體制。
在電信網中所運載的種類繁多的信息首先必須規范化,然后再納入數字序列的某一級的一種速率信號之中,即成為電信網所傳輸的異步或同步數字序列信號的內容。SDH的最低分級是155.520Mb/s,稱為基本傳送模塊,用STM-1表示。STM-N則表示速率為N×155.520Mb/s的傳送模塊,其中N一般取1、4、16、64、256。
下面是光纖通信傳輸體制的發展歷程:
1972 年ITU-T前身CCITT提出第一批PDH建議
1976和1988年又提出兩批建議--形成完整的PDH體系
198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開始同步信號光傳輸體系的研究
1985年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根據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全同步網的構想,委托T1X1委員會起草光同步網標準,并命名為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1986年CCITT開始以SONET為基礎制訂SDH
1988年通過了第一批SDH建議
1990以后,SDH已成為光纖通信基本傳輸方式;目前,SDH不僅是一套新的國際標準,又是一個組網原則,也是一種復用方法。
下面列出了幾種傳輸技術(既包括電又包括光)的實現方式:
明線技術,FDM模擬技術,每路電話4kHz;
小同軸電纜6O路FDM模擬技術,每路電話4kHz;
中同軸電纜1800路FDM模擬技術,每路電話4kHz;
光纖通信140Mb/s PDH系統,TDM數字技術,每路電話64kb/s;
光纖通信2.5Gb/s SDH系統,TDM數字技術,每路電話64kb/s;
光纖通信N×2.5Gb/s WDM系統,TDM數字技術+光頻域FDM模擬技術,每路電話64k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