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節點首先完成移動IPv6處理過程中的代理搜索、注冊操作步驟,在其綁定更新處理后,應該建立從入口LER到出口LER的直連轉發路徑,這和移動IPv4的路由優化實現相似。
移動節點首先完成移動IPv6處理過程中的代理搜索、注冊操作步驟,在其綁定更新處理后,應該建立從入口LER到出口LER的直連轉發路徑,這和移動IPv4的路由優化實現相似。與移動IPv4的區別在于:首先,綁定更新處理是IPv6的基本實現部分,而路由優化是IPv4擴展的可選部分。在移動IPv6中,注冊處理和路由優化處理由一個單獨的協議實體實現。其次,在IPv6中不存在LER/FA,因為移動IPv6節點只使用配置移交地址。此外為了避免三角路由問題,移動節點向關聯節點發送綁定更新和QoS對象。接收綁定更新信息的LER應該判斷是否發起請求/路徑信息。新建立的有QoS保障的LSP提供了數據包經由的隧道。接收到綁定更新信息的關聯節點能夠直接向移動節點發送數據包。
當移動節點發起數據傳送時,它將數據包直接發送給關聯節點。關聯節點向移動節點發送數據包時,其處理過程同下面對關聯節點發起數據傳送的處理過程相同。
當關聯節點發起數據傳送時,它應當在綁定高速緩存中查找數據包目的地址(移動節點歸屬地址)的記錄表。如果關聯節點有該地址記錄,它應當使用路由報頭來向綁定高速緩存中綁定記錄的移動節點移交地址轉發數據包;如果關聯節點沒有該地址記錄,關聯節點向移動節點歸屬地址發送數據包,由歸屬代理攔截后,通過(IPv6-in-IPv6封裝)隧道發往移動節點當前的移交地址。當移動節點接收到IPv6-in-IPv6封裝的數據包后,它會發送綁定更新消息。如果入口LER接收到來自移動節點的綁定更新消息,它會發起建立入口LER和出口LER之間LSP的操作。
原有移動IP協議的IP-in-IP隧道技術用于轉發的報頭開銷大,對網絡的負荷重;要查找兩次路由表,無法實現快速轉發,而LSP隧道使用的“薄墊型”標記頭封裝對網絡的負荷小,而且提供更快的收斂。在MPLS網絡中,一旦數據包根據目的地址和QoS等信息分配了標記,通過CR-LDP和RSVP-TE等標記分發協議建立有相應QoS保障的LSP隧道,以后路由器就不再進行報頭分析了。所有的轉發是通過標記驅動的,這減少了數據轉發的時延。為了避免三角路由問題,MPLS節點可以允許通過分配任一關聯節點和任一移動節點之間的標記來進行直連綁定,這等同于IP層的路由優化。通過以上比較,可見在MPLS網絡上承載移動IP業務能夠很好地滿足未來的實時和多媒體移動業務對不同服務等級要求的需要,移動IP和MPLS結合技術將成為構造移動IP網絡的重要解決方案。

摘自:eNet硅谷動力